邸凯昌 研究员
  邸凯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遥感探测研究室主任,深空探测遥操作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分别于1989、1992和1999年获得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至2000年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至200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土木环境工程与测量系从事摄影测量、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工作,先后任博士后、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和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中科
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导,创立行星制图与遥感实验室,之后在整合后的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工作至今。2016-2022兼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三、二委员会联合工作组“行星遥感与制图”组长。
   长期从事行星遥感与测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行星表面高精度定位制图、巡视器导航定位、形貌分析与目标识别、矿物成分反演、表面变化检测、空间数据挖掘等。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1)提出了空地一体化高精度月球和火星制图与探测车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受限条件下行星遥感制图和定位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带领团队研发了快速三维地形重建与视觉导航定位工程化软件,业务化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月球探测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为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2)将月球和火星矿物高光谱反演、三维形貌量测、表面过程数值模拟等方法相结合,在嫦娥四号着陆区冯·卡门撞击坑地形演化历史及矿物来源、结合嫦娥五号样品年龄的新月球年代模型、月球撞击坑中央峰橄榄岩来源、火星马沃斯峡谷地区含水矿物多样性及蚀变差异成因等方面取得重要科学发现;(3)对类地行星表面典型形貌如撞击坑、皱脊、石块、月壤、沙丘、雅丹等进行了遥感识别、信息提取、数据库构建和时空特性分析,获得了对这些形貌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的新认识;(4)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火星表面环境变化探测和与地球表面变化比较研究,在火星与地球的河谷网和冲沟对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成果;(5)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期间,研究开发了一整套基于光束法平差的高精度火星车定位与制图方法和技术,以业务化运行的方式应用于美国宇航局火星探测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定位导航与地形制图;(6)在国际上较早研究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有理函数几何模型、推导了基于该模型的立体三维重建方法,提出了用少量地面控制点消除系统误差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从有理函数模型恢复严格物理模型的方法;(7)攻读博士期间,在国内较早地系统研究了空间数据发掘和知识发现的理论与方法。
   2001年出版专著《空间数据发掘与知识发现》,2015年出版专著《月球和火星遥感制图与探测车导航定位》。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76篇,其中SCI检索93篇(截止到2022年6月)。1999年获国土资源部第一届杰出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2003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Duane C. Brown摄影测量奖,2006年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实用论文一等奖,2008年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GIS论文一等奖、美国宇航局火星车探测任务团队成就奖,2009年获亚洲遥感会议优秀论文奖,2012年获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获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Email: dikc@radi.ac.cn , dikc@aircas.ac.cn